大數據時代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策略研究——以滄州段為例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已成為一項國家戰略性項目,其中以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為重要環節,當今時代大數據文化已逐漸成熟,將兩者充分融合、共謀發展,是發展大運河生態文化的必經之路。本文通過分析大運河滄州段生態文化的意義,以及滄州市發展大運河生態文化的優勢與現狀,提出大數據時代滄州市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策略,希望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1、發展大運河生態文化的意義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核心和關鍵,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下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發展的創新型文化類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文化為滄州“六大特色文化脈系”之一,是滄州市文化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打造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大運河文化帶的若干思考”中作了重要批示,同年,滄州市發布《滄州運河生態文化帶市區段項目近期建設實施方案》;2018年滄州市審定通過《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概念性規劃》;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等,均為滄州地區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與方向。大運河生態文化的發展是滄州市建設“運河文化帶”、發展地域特色經濟、完成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程度的必經之路。
2、滄州市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優勢
2.1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地域性優勢
大運河滄州段流經11個縣(市、區),為京杭大運河流經城市中里程之最,大運河的開通對滄州地區文化發展影響極大。大運河繁榮時期,航運發展帶動了滄州地區與外界的文化交流、經濟往來,大運河滄州地區逐漸形成了融合南北文化、海陸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文化,為滄州“六大特色文化脈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更為發展滄州地域大運河特色文化打下了根基。
滄州是一座沿海開放城市,地處渤海之濱,接壤天津,臨近北京,處于“京津冀一小時生活圈”之中,7條鐵路、7條公路貫穿城區,承擔著北方陸海交通樞紐的重要作用,道路的四通八達,形成了聯通北京、天津的綜合交通網絡。地域性優勢為拉動滄州區域特色經濟發展、促進大運河生態文化傳播,開發大運河生態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 豐富的自然、歷史資源優勢
大運河被譽為滄州的“母親河”,歷史文化悠久,沿岸自然資源豐富,滄州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孕育于此。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大運河沿岸遺跡大都集中為碼頭、渡口、水利設施等,滄州鐵獅子、東光謝家壩、馬廠炮臺等沿岸文化古跡比比皆是;非物質文化方面,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300多項(如表1所示),其中以吳橋雜技、滄州落子、滄州武術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聞名國內外;杰出人物方面,以孫臏、扁鵲、馬致遠為代表的古代名人,以王蒙、荀慧生等為代表的現代文人,均為構建滄州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2.3 政策扶持力度大,目前取得一定成果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機遇疊加,結合國家政策性,滄州市大力開展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傳承工程,提出了“1+3+N”大運河保護規劃體系建設、“南運河滄州市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大運河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及生態修復提升工程”等多項大型運河保護工程。2018年集文化展示、休閑娛樂、生態修復于一體的“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成功落地;之后,其余各縣市均在當地建立起綠色文化長廊,獲得一致好評;2020年“南湖文化街區項目”已開工在建,這些均為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提供了契機。
3、大運河滄州段生態文化發展現狀
3.1 生態文化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
滄州市大運河生態文化開發利用雖然已初見成效,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相較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運河沿岸古跡、人文等現有資源與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融入度不高,宣傳方式陳舊,無法滿足大運河生態文化內涵式發展需求;大運河文化傳播內容分散、深度不夠,旅游休閑、生態環保、水利建設等傳播內容相互分開、關聯性差,文化品牌意識尚未形成。
3.2 缺乏大數據視域下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體系
目前大運河滄州段水利數據庫、文化數據庫、文創產業數據庫等生態文化相關數據庫建設情況堪憂,大數據思維下大運河生態文化器物層產品極少,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數據特征缺失,無法保障生態可持續發展;缺乏數據分析為支撐的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策略、大數據視域下智慧發展決策;生態文化與水質修復、航道恢復、遺跡保護等環節脫節,沒有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各環節之間的相關性,缺乏大運河生態文化整體發展體系。
3.3 遺跡保護意識淡薄,文創行業產能不足
歷史遺跡為生態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但因時間久遠且臨水環境,許多歷史遺跡遭到損毀,加之部分民眾保護意識單薄,對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構成威脅;滄州雖有地域優勢,但是其GDP總值與增長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目前大運河文創產業數量少、創新度低、產能不足;就滄州市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來看,兩者耦合度低,且處于極度失調階段。
4、大數據時代滄州市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策略
大數據時代內涵并非單純的大數據與大數據技術,而是從事大數據實踐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應緊握大數據文化發展脈絡,與其充分融合,以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擺脫困境,推進大運河生態文化健康發展,結合滄州市現階段現實情況,本文提出以下發展策略,希望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4.1 將大運河生態文化融入大數據文化,推進器物層文化發展
依托大數據技術實踐,構建集數據收集、清洗、挖掘為一體的大運河文化智慧數據平臺,該平臺數據涵蓋大運河文化大數據、水利大數據、生態大數據等多方數據,完成多角度、維度下數據相關性挖掘,依托平臺提供以文化發展為出發點的大運河生態保護綜合解決方案;構建智慧體驗式生態文化產品,充分發揮5G優勢,依托網絡媒介通過虛擬現實、3D建模等技術構建體驗式生態文化,使民眾真正體會“遠在千里之外,卻如其境中”的美妙意境;深度挖掘現有遺跡、民俗資源,構建智慧型大運河生態文化旅游體系,該體系針對不同用戶畫像,剔除冗余信息,完成精準方案推送,為用戶決策減負,同時依托體驗式文化產品,為民眾提供立體化智慧特色“微旅游”服務,通過提升民眾旅游體驗,達到提高民眾古跡保護意識。
4.2 多方協同合作,齊抓共管,打造大運河生態文化品牌
首先,政府部門充分發揮指導作用,保障文化產業投入,以制度層面大數據文化為指導制定運大河生態文化發展規劃,統籌大運河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實施、監督管理,構建制度層次上的智慧評價體制;其次,地方高校與科研機構,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功能,以大運河生態文化為主線,舉辦學科競賽、文體活動、建設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提供研究性報告、管理辦法等,以助滄州大運河生態文化高質量特色化發展;再次,滄州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等社會組織,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營造大運河文化平臺,助力河北文化產業生態持續發展;最后,滄州大運河文創企業應勇于不斷創新,以民眾新需求出發,將大數據思維運用于文創產品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以“特色文化”為抓手,提升本行業與生態環境耦合度與協調性,提高自身競爭力。
4.3 完善數據安全性保障體系
大數據文化下提倡數據開放與共享,但由此而引發的數據權益與數據隱私問題不容忽視。水利大數據屬于敏感數據,其中部分數據涉及國家安全,且在利用大數據進行文化宣傳、用戶行為、精準推送、企業決策等活動時,用戶隱私保護問題也亟需解決。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密制度、相應數據行業標準等來完善現有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使其無縫貼合現階段滄州大運河生態文化數據開發,并貫穿于數據全生命周期之中,為滄州大運河生態文化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者:李亞娟 保秀芳 張金芳 賈冬青)